水泥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但是到目前为止,依旧采用的是后置控制法,是以出磨生料检验数据为基准,进行后期原料配比调整的一种控制方法,具有调整滞后的缺点。
1 水泥生料质量控制发展史
1.1 控制方法
水泥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但是到目前为止,依旧采用的是后置控制法,是以出磨生料检验数据为基准,进行后期原料配比调整的一种控制方法,具有调整滞后的缺点。
1.2 检验方法
水泥生料的质量控制目标是生料三率值,早期出磨生料质量控制,是将单一的成分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目标,比较典型的是钙铁控制法,每小时检验一次出磨生料的氧化钙和三氧化二铁,24小时综合样进行手工化学全分析,计算出生料的三率值,然后根据目标值要求,重新调整氧化钙和三氧化二铁的过程控制目标,可见滞后程度很长。
后来,由于检验仪器的发展,多元素荧光仪开始应用于出磨生料的成分检验,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出磨生料的三率值,然后进行后期的原料配比调整,从取样到报出检验结果,大约需要20分钟的时间,大大降低了调整滞后的程度。
可见:检验方法的发展,是为了提高检验速度,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出磨生料的三率值,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调整滞后的程度。